論區位和資源,別說在全國,就是放在浙江紹興,新昌縣也絕無優勢可言——這是個不折不扣的山區縣,局促地蜷縮在天臺、四明、會稽三支山脈的旮旯里,“八山半水分半田”,沒有鐵路、機場、水路……
不過,已連續多年,新昌均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標兵——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就有2家;上市公司7家。而在全國、甚至全球排得上名號的產品就更多了:汽車摩托車輪轂產量全球第一;空調四通換向閥產量全球第一;維生素E產量占全球的50%左右;倍捻機產量占全國的4/5……
是什么魔法讓新昌的山溝溝里挺起了“大經濟”?
政府找準定位:當好“店小二”,不當“管家婆”
春節,各級干部照例會到企業走訪。不過,新昌的干部走訪,絕不是簡單的噓寒問暖,每個干部都帶有責任狀——為企業現場解難。譬如,今年縣委書記邵全卯到浙江捷昌線性驅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訪就必須面對這樣幾個問題:擴大生產需要的用地有沒有得到批復?上次提到的幾個技術難題是否攻克?新生產線用工是否已經到位?
捷昌的老總胡仁昌很感動:“我從外地到新昌創業,這地方來對了!現在我投資新項目,首選還是在新昌!”
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新昌對政府的定位是:當好“店小二”,不當“管家婆”。黨委政府一直把服務企業當作工作重點。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各做各自擅長的事情。
“起步時我們只有50萬元。盡管懷揣著一項核心技術,但該怎樣去發展,心里沒數。科技局發現我們是個‘苗子企業’,就主動上門。人家一指導我們才明白,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需要認證3年。沒有他們幫助,高新技術企業稱號起碼晚3年!”浙江康立自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康平充滿感激:“我們可以享受高新企業退稅,這也是政府主動為我們辦理的!”
“企業一旦躋身高新技術行列,我們會馬上提醒他們去退稅。”新昌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俞華鋒說。僅此一項,新昌每年為企業免稅3個多億。
“在新昌,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是,互為‘參謀’。”新昌縣科技局局長楊卓東舉例說明:浙江萬豐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上馬機器人產業,一開始零部件都是自己做。政府建議,先攻破主要核心技術,零部件可以通過帶動產業鏈來實現。遠信印染機械有限公司原本只想搞個小作坊。政府幫助申報企業研究院以后,企業的重點定位到了研發上。事實證明,這種“互為參謀”,像催化劑一樣加快了企業的發展。
這些年,鮮有中小企業不為融資難搖頭。為幫助企業解困,新昌推出“一會三公司”——由政府出面將縣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促進會、新昌縣小康新農村建設有限公司、新昌縣新農擔保有限公司、新昌縣小康物業有限公司組織起來。別小看這個平臺,很多企業由此解了燃眉之急。
其實,何止一個“一會三公司”,在新昌還活躍著“政策指導服務團”“項目審批服務團”“金融信貸服務團”“問題協調服務團”……各團結合自身特點,將幫扶企業這臺活劇唱得有聲有色。
浙江中山膠囊有限公司便是“幫扶”的受惠者。隨著業務拓展,企業亟須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聞知這一需求,新昌縣電信部門馬上組織技術人員為其量身定制了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膠囊版,僅此一招,企業每月節約管理成本2萬多元。
新昌對企業的服務做到了至纖至細。縣政府每年至少5次到外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搞大型科研和人才對接活動。去之前,縣科技局都會把高校成果收集來做成清單發給企業,把企業的需求清單發到高校。
“政府對企業的態度一直是‘放水養魚’,而不是‘殺雞取卵’。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遇到困難,我們想方設法讓它活下來。只有企業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回饋社會。新昌的企業大多數把總部、銷售結算、科研基地放在當地,這對當地經濟的促進自不待言。”新昌縣縣長李寧說。
企業埋頭發展:咬緊實業不放松
新昌城區地形狹長,橫向不到1公里,周邊是山,可用的平地不多。但企業發展用地,政府從來不猶豫。前些年許多地方致力于“土地財政”,而新昌卻從不鼓勵企業競拍土地。城區價值7億多元的商住土地建成了500畝科創核心區;現在開發區還有三塊黃金地塊,明明可以改成效益可觀的三產用地,但縣里的意見很一致:必須留給企業。
近年來,盡管新昌的“土地財政”比許多地方都少,但制造業卻枝繁葉茂。
在良好氛圍的引導下,多年來,新昌的企業把心思全放在實業上。龍頭企業“浙江醫藥”,20多年來沒有投資過一筆房地產,利潤全部來自主產業,還獲得了浙江科技創新能力百強企業第一位。“前幾年房產火爆時,一度有些心猿意馬的企業家,但一旦和伙伴們一聊,立即被創業氛圍拉了回來。”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長陳愛蓮由衷地說。
“以前,外面的人覺得新昌的企業守著實業落伍了,有錢不知道投資房地產,卻把錢變成機器、廠房。嘲笑新昌人傻!可等到喧囂過后,大家一看,這些傻子有傻福啊,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都不錯,創新也不錯,這才發現原來我們走的才是正路。”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藥廠廠長、教授級高工邵斌說得很實在。
“既要撿西瓜,也要撿芝麻。芝麻做好了也厲害。一個產品每年進步2%、3%,看上去是很小的一筆,但是5年、10年累積下來,競爭力越來越強,規模越來越大,人員做得越來越有勁,差距就拉開了。”京新制藥的總經理王能能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新昌的企業,但凡能從小規模發展到超百億的,大都是專注于實業。說一千道一萬,一個山區縣能有今天的發展,關鍵的一條就是:無論何時,實業不丟。”邵全卯的話里透著自豪。
全縣上下聯動:全國技術新昌用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上漲、粗放型生產方式制約產業提升等問題,一度壓得新昌人直皺眉頭。怎樣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
“新昌,因創新而新,因改革而昌。”新昌街頭這條標語恰切地詮釋了新昌“轉型”的緣由。當地這幾年新蓋的大樓最好的都是企業的研究院;收入最高的也是科技人員;每年新昌科技投入占到全縣財政的10%,且比例年年提升。這一切,都以立法的形式寫進了縣政府的文件里。
新昌多年來有個傳統:縣委書記擔任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組長。這意味著堅持創新的思路不會因為主要領導換而換,而是一屆接著一屆干。
創新,首先要有人才。新昌這個小縣城,連四線城市都談不上,考出“農門”的人不少,愿來小城落戶的人卻不多。浙大的碩士,阿里巴巴開15萬年薪,新昌企業開30萬,學生最終還是選擇了杭州。“我以前招過幾個大學生,到了新昌客運中心下了車,他們到馬路邊一看,是這么個鄉下地方,又跑回車站。”邵全卯說。
為了引進并留住人才,新昌想盡了辦法。“天姥英才”計劃便是其中一項:政府每年安排5000萬元以上資金用于高層次人才引進。凡企業建了院士工作站的,政府就支持50萬元;博士后工作站的,支持30萬元。編制、戶口和房價上都給傾斜和優惠。小小一個山區縣,有科技孵化器、科技大市場、技術轉化交易的科技成果網,企業與1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系……
萬豐奧特控股集團研究院院長李宇來自上海一家跨國車企,他來新昌看中的就是新昌的這種氛圍:“外企有玻璃天花板限制;國企的領導考慮政績和升遷,看事情的眼光可能最多10年。而新昌的許多民營企業會看到100年、甚至更遠。我來萬豐,老板開宗明義告訴我,咱要的是頂尖技術,10年不考慮賺錢。”
引得來,還得留得住。這就要讓科技人員看到上升的空間。浙江醫藥去年推出了企業內部“青年科學家”和“院士制度”,公司的“院士”享受集團副總裁的待遇,“青年科學家”每個月加3000塊錢,妻子可以帶薪養孩子。萬豐的技術級別細到有22級,讓技術人員每年都能升職。“新和成”有股權激勵,也有短期獎勵,最高獎給科技人員500萬元。
新昌企業對人才的培養已經凝練成了特色的企業文化。“新和成”有“老師文化”:老員工會毫無保留教會新人,不會留一手。浙江醫藥有“研產轉化”文化:企業研究院的課題組組長做完項目,自己去當車間主任,幾年以后產品做出來后又可以回來搞研發……
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便把自己的根深深植進新昌這塊“沃土”:全縣43萬人口,6萬多是技術人才;一個山區小縣,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5家,省級44家。2009年,萬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被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授予“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成就獎”,獲這樣殊榮的,浙江全省僅有2家。
人們這樣評價新昌的用才之道:全國技術新昌用!
創新興新昌:企業攀向產業鏈高端
正是由于不斷創新,5年來,新昌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500多項,獲市級以上科學技術獎5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組織申報專利23477件,其中發明專利8363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居浙江省各縣(市)前列。
創新帶來的,絕不只是這些紙上的數字。“產品是暢銷還是滯銷,關鍵在質量。技術同質化導致的產品同質化,以至于產能過剩。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要向中高端發展。一點一點研發,一點一點創新,累積起來高度會越來越高,競爭力會越來越強。”新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柏剡這樣認為。
的確,創新,讓新昌低附加值產品走進了“檔案室”,高新產品占領了高端市場;創新,讓新昌的“點狀經濟”變成了“塊狀經濟”;創新,也讓新昌的產品從“模仿制造”升級為“新昌創造”:萬豐奧特控股集團成為全世界汽車輪轂和摩托車輪轂的標準制定者,讓國際高端OEM客戶紛紛匯集到自己的麾下;浙江遠信印染機械有限公司做中高檔印染機器,自己研發的新型自動過濾網,全球首創,一張網就值30萬;從新昌孵化器出來的捷昌驅動,把普通辦公桌安上電子驅動系統,賣給美國谷歌公司的價格是兩萬元一臺還供不應求……
伴隨創新的,是一個個神話變成現實:1988年,“呱呱墜地”的“新和成”還只是一家只有7名員工的小作坊。正是依靠科技創新,“新和成”打通了維生素E、維生素A等從原料到制劑的產業鏈的全部環節,短短的10多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維生素生產企業。以四通換向閥為主導產品的三花集團,從成本領先走向技術領先,讓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蘭柯公司節節敗退,上演了從10年前欲收購三花公司到10年后被三花公司收購的“戲劇性”逆襲的一幕……
目前,新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了70%。有了這樣的業績,新昌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示范縣”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不過,新昌人并不滿足,他們提出的口號是:“爭第一,首先要創唯一!”
(轉載自2016年2月25日《人民日報》第6 版)